摩崖石刻
發(fā)布日期:2017-4-10當代書法看似繁榮,其實繁榮的表象下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,其中最大的問題所在就是文化性的缺失。當下書法創(chuàng)作在技術層面上達到了一個相對的“高度”。無論是章法的安排、結構的經營、筆觸的豐富性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。但是除卻這些外在的表現(xiàn)之外,卻再難以找到文化層面的支撐。簡而言之,當下書法創(chuàng)作“空有一副好皮囊”,毫無文化感、厚重感。另外,當下的書壇是書風橫向復制的時代。這種書風主要以“技術流”“精細化”為標準。拼接、染色,千篇一律,人們也逐漸對這種境遇表現(xiàn)出了視覺疲勞、審美疲勞之感。
寄情山水,摩崖石刻,唐代詩人李太白自然奔放,一記蜀道難難以上青天淋漓盡致的展現(xiàn)出蜀道陡峭,文人墨寶摩崖刻石,臨峰之巔,集天地之靈氣,指點江山,激揚文字。為壯麗山河撰寫膾炙人口的詩篇。宋有蘇軾寄情山水,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更不同”體現(xiàn)出了廬山不同角度之美。這是文人雅士一種古代文化傳承現(xiàn)象,溯源久矣。遠古更有以石刻石和以色涂石,繪制理想圖畫祀之或為紀游之所。后來以金鑿刻,就更為方便了。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文字,就是在需要敘功或記事的地方,就地鏟平一塊石壁勒刻文字。由于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樣進行精細字體為古隸,大小、長度、廣狹參差錯落,既有天然的韻味,又有雄強的骨力與威勢,被稱作“神品”。摩崖有些是經過書丹的,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鑿刻,故其書風多自然開張,氣勢雄偉,意趣天成,表現(xiàn)出一種陽剛之美。中國名山眾多,大山是人們生活的來源,多崇拜為神靈,登山又可增智放懷,借金石永固難滅,拓刻者遂多見。少者數(shù)字,多者千言。佛教經文刻石的風氣盛行于北朝,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。
摩崖石刻,無論從佛教、歷史、書法、藝術、社會種種方面,都值得我們努力深入地去研究、揭示、了解、探究、體味這份珍貴的遺產。
這也是當我們審視古人書作的時候,總能體現(xiàn)出作者的那種精神境界,以及藝術的真誠感。書家的深厚哲學、美學底蘊總能流淌于筆下,映現(xiàn)在觀者的眼前。筆者呼吁,書法家們在書法取法上要更加多元化,更加富有“正大氣象”,更加富有“人文內涵”,要在作品中體現(xiàn)書家的思想和審美追求,要有厚重的文化之感。鑒于此,蘇氏山水(山月園)的黃山“新安大好河山”摩崖石刻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參考。
“新安大好山水”磨崖石刻,刻字山體高36米,寬62米??套謪^(qū)域高11米,寬48米,面積500多平方米,其中“新”字高11米,寬7.5米,字體長度超過黃山“立馬空東海,登高望太平”的“平”字(平字為9.4米),是目前園林內最大的一個單體石刻字?!靶掳泊蠛蒙剿弊煮w為宋代徽籍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、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手書體。該字原本鐫于歙縣長陔南源古寺后燕石巖上,系按原字拓印等比例放大而成。因此完美保留了原字的氣韻風骨。“新安大好山水”摩崖石刻經整體的藝術風格,追求刻于大山、大川上的經文與整個大自然環(huán)境渾然一體,同時,也與人的的心靈渾然一體,創(chuàng)出一個有生命的自然整體,“走向自然”的哲學底蘊在這樣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,使書法藝術沖出雅室殿堂,走向大自然。這是天、地、人在書法藝術精神的真正合一之作,是對書法歷史的巨大貢獻。
蘇氏山水(山月園)的摩崖石刻是取自然界各種巖石,地貌紋理結構、經設計師匠心獨運,創(chuàng)作出為周圍建筑和環(huán)境提供背景和基礎的藝術作品,強化并充分展示了建筑的風格和建筑主題,它是與現(xiàn)代化建筑完全融合的環(huán)境藝術。在這樣的作品面前,我們能感受到書家在創(chuàng)作的過程中的那種對天地自然的敬畏,對宗教信仰的虔誠之心。這是藝術創(chuàng)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文化性的魅力所在。
當我們佇立在蘇氏山水(山月園)的黃山新安大好山水摩崖石刻下,看到的是其點畫、結體、風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。其書法藝術隸楷相間、方圓兼?zhèn)?,古樸雄渾,筆斷意連。再加之刀法的修飾、風雨的侵蝕,自然條件的影響,使摩崖書法藝術的效果欣賞起來別有一番風趣。能看出那種萬法無定、能合能離的迷離空有之感,也能看出那種大氣磅礴、寬仁大度,不拘細節(jié)的心胸躍然摩崖石刻之上。面對山體構思時的物我兩忘,面對蒼天揮毫時的若入無人之境,目空一切的氣魄、不計工拙與后人評藻的無欲之感被表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。這就是人文品格在書法作品中的具體顯現(xià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