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園林之疊石造山
發(fā)布日期:2017-8-161. 歷史沿革
1.1、 起源于秦漢
秦漢之際秦、漢之際人造假山之風大為盛行,而且規(guī)模很大,這時的假山是遠景式的土山和土、石相結(jié)合之山。《三秦記》記載,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到海上三神山求仙藥未果,于是在咸陽鑿長池,引渭水,在水中堆蓬萊山,以求仙人降臨?!妒酚?封禪書》記載,繼秦始皇之后,漢武帝又在長安建宮內(nèi)鑿太液池,池中仿海上三神山,營造了方丈、蓬萊、瀛洲3座人造神山。這種海島神山之說雖來自方士求仙的編造,但它對我國古典園林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特別是對皇家園林的布局變化有著重大的意義。
1.2、 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
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晉西晉和南北朝是中國古 典園林發(fā)展史上的一個轉(zhuǎn)折時期。文人、士大夫大都崇尚玄學和清談風,否定現(xiàn)實,寄情山水,秉承了莊子逍遙避世的思想,謳歌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詩文涌現(xiàn)文壇,山水畫開始萌芽。此時,人們對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認識,促進了自然山水式園林向更高水平發(fā)展以及造園活動的頻繁開展,私家園林應運而生。未經(jīng)加工的天然美石,姿態(tài)奇異,俏麗挺拔,深受文人雅士喜愛。他們常選美石,孤植于園內(nèi),以作足不出戶地恣情欣賞。南北朝時,置石立峰還被寫入正史,可見,此時置石立峰已經(jīng)較為普遍。 1.3、 發(fā)展于唐宋時期
唐宋兩朝是我國古典園林發(fā)展的重要時期,也是文學、書畫等藝術(shù)的輝煌時期。唐朝的造園發(fā)展是整個歷史脈絡承上啟下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風景式園林創(chuàng)作技巧疊石造園名家,如計成、米萬鐘、張漣、戈裕良等人。隨著寫意山水園的不斷發(fā)展,明清時期,堆疊假山之風更為盛行,達到了“無石不園”之地步?,F(xiàn)存的蘇州拙政園、常熟的燕園、上海的豫園等處名園都是明清時代園林造山的佳作。
2. 疊石造山的分類
疊山藝術(shù)和技術(shù)而言,手段越多越好。但萬變不離其宗,有假有真,做假成真,是江南園林疊山的創(chuàng)作宗旨。從這些異彩紛呈的個體形象中仍可歸納出其中的一些共性和規(guī)律,再根據(jù)他們的共同點進行分類,江南園林中的假山大致可分為寫實類假山、寫意類假山和貼壁山。 2.1、寫實類假山
同古代繪畫一樣,園林中寫實假山也是對客觀物象的實際描述,其特點 是強調(diào)物象的自然特性和本身氣質(zhì)的渲染。受江南園林空間的限制,即便是寫實假山也不會照搬不動的以真山的尺度營建構(gòu)筑,而是對真山進行概括﹑提煉后的濃縮形式。
這類假山既有既有山的形態(tài)和氣勢,又有石的變化和趣味,山含石性, 石在山中,雅俗共賞。既有景可供靜觀,又能引人發(fā)思,把人的思維無限擴展到國外,有景,有境,這就是寫實性假山的藝術(shù)所在。例如,蘇州環(huán)秀山莊內(nèi)的假山石,為清代疊石名師戈欲良所作。 2.2、寫意類假山
寫意是相對寫實而言的,繪畫中寫意手法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,寫出物象的形神,來表達作者想要的意境。由此可推知,寫意性假山重在意象的表達而非自然界物象的摹寫。
模仿真山具體形態(tài),又要以傳神為佳,借山石抒發(fā)情趣。宋代山水畫家在《林泉高致》中對山石有這樣的描繪:“春山艷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如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山慘淡而如睡?!苯瞎诺鋱@林的疊山手法正是把這種繪畫理論應用到山石堆疊的形態(tài)上,創(chuàng)造出具有傳情作用的山石景觀。
揚州個園便是基于這樣的創(chuàng)作思想,選用筍石﹑太湖石﹑褐黃石和宣石,分形象。揚州何園的登樓貼壁山堪稱其中的典范之作。
3. 石材的選用
在中國古典園林中,講究用不同的石質(zhì)原料,構(gòu)建起不同的假山景觀。園林中有眾多的石材,宋代杜綰的《云林石譜》收石100余種之多。明代計成的《園冶》中也列石10余種。概括為造園常用石材主要有太湖石,黃石,英石3種,另外,還有山昆山石、靈璧石、散兵石、錦川石、筍石、鐘乳石等。
在選石上,自古以來多著重奇峰孤賞,追求“透、漏、瘦、皺、丑”,這是針對個體而言,五者皆備乃石中之上品。對整體而言,選石還要根據(jù)用途而定,“取巧不但玲瓏,只宜單點;求堅還從古拙,堪用層堆,須先選質(zhì),無紋俟后,依皴合掇,多紋恐損,垂竅當懸”。就造園說,太湖石玲瓏剔透,體型小者,可以獨石構(gòu)峰,高大有峰者,豎疊使線條與山峰保持一致,也可構(gòu)筑峻壁危峰。黃石棱角分明,紋理古拙,質(zhì)地堅硬,與山的穩(wěn)定性格相互統(tǒng)一,橫線條與大地相統(tǒng)一,可以堆疊雄山。在堆疊假山時,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的石質(zhì)材料的顏色、形態(tài)、硬度等各種物理屬 性,揚長避短,盡力做到“因材施用”。
明代計成主張“是石堪堆,遍山可采”和“近無圖遠”的思想,表明選石要就地取材,因地制宜,不僅可以創(chuàng)造地方特色而且突破選石的局限性,為掇山取材開拓了新路。選石時,“源石之生,辨石之態(tài),識石之靈”,“石紋石色,取其相同,如粗紋與粗紋,當并一處,細紋與細紋,宜在一方,紫壁青紅,各以類聚是也,然分別太甚,至其相懸接壤處不耐觀,且難持久,石性維何?斜正縱橫之理路是也”。要堆出理想作品,首先選石要石色一致,紋理相順,才能脈絡相連,體勢相稱。
4. 疊石應用特點
4.1、疊石成山,作為園林的主題山景
自然界崇山峻嶺,綿延萬里,不可能真的搬到園林中來,古代造園家就取法山水畫“咫尺萬里”的寫意手法,借用不同色彩、紋理、形狀、質(zhì)地的天然石,在園林中塑造出峰、巖、壑、洞,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渴望,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群山之中?!按荷降倍缧?夏山蒼翠而如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山慘淡而如睡”。所描述的就是以石為主材營造出揚州個園的四季不同的假山,以石筍代表春山,湖石代表夏山,黃石代表秋山,宣石代表冬山,可謂別具一格。4.2、作為分景、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對象 通過對石的巧 妙布局來組織空間,擴大空間,營造出“虛實相生”的意境。沈復在其《浮生六記》中說:“若夫園亭樓閣,套室回廊,疊石成山,栽花取勢,又在大中見小,小中見大,虛中有實,實中有虛,或藏或露,或淺或深”,“實中有虛者,開門于不通之院,映以竹石,如有實無也”。在有限的空間內(nèi),對“石”巧妙設置,營造出豐富的游覽路線,增加了情趣,并拓展了藝術(shù)空間。
本文來自于網(wǎng)絡收集僅供參考與學習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小編刪除。